 
当 AI 音乐还在为 “版权争议” 陷入拉锯战时,行业巨头与技术新锐的一次握手,彻底打破了僵局。近日,环球音乐集团(UMG)与 AI 音乐创作公司 Udio 共同宣布:双方已就此前 “每首 AI 生成歌曲索赔 15 万美元” 的版权纠纷达成全面和解,并将联合推出 “AI 音乐共创平台”—— 这一转变不仅终结了持续 8 个月的法律对峙,更标志着全球音乐巨头与 AI 技术公司从 “对抗” 走向 “共生”,为 AI 音乐产业确立了全新的版权合作范式。
回溯 2024 年,环球音乐曾以 “未经授权使用旗下数十万首歌曲训练 AI 模型” 为由,向 Udio 发起诉讼,主张每首侵权 AI 歌曲赔偿 15 万美元,按 Udio 平台当时生成的超 200 万首歌曲计算,索赔总额一度逼近 300 亿美元,成为 AI 音乐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版权纠纷。而如今,这场 “天价索赔” 以合作收场,背后是音乐产业对 AI 技术从 “警惕抵制” 到 “主动拥抱” 的认知转变,更折射出 AI 音乐商业化进程中 “版权确权” 与 “创新发展” 的平衡新思路。
一、和解背后的 “双赢方案”:版权分账 + 共创平台,重构 AI 音乐利益链
环球音乐与 Udio 的和解,并非简单的 “撤诉了事”,而是一套包含 “版权授权、收益分账、技术共建” 的完整合作体系,直接重构了 AI 音乐领域的利益分配规则。
核心合作:三大维度打破版权僵局
双方共同推出的 “AI 音乐共创平台”,将实现 “正版音乐素材授权 + AI 创作工具 + 商业化变现” 的闭环,其核心机制集中在三个层面:
- 版权授权:从 “侵权争议” 到 “合规使用”
Udio 将获得环球音乐旗下超 500 万首正版音乐的 “AI 训练授权”,涵盖从古典音乐到流行单曲的全品类素材,但并非无限制使用 —— 平台会通过 “音乐指纹技术” 对训练素材进行标记,AI 生成的音乐若检测出与原版作品存在 “实质性相似”(如旋律相似度超 40%),需自动触发版权分账机制,而非直接判定为侵权。例如,用户用 AI 生成一首 “致敬泰勒・斯威夫特风格” 的歌曲,若系统识别出副歌旋律与泰勒某首作品高度相似,将自动为环球音乐分配该歌曲流媒体收入的 20%-30%。
- 收益分账:三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模型
平台将建立 “创作者 – 版权方 – Udio” 的三方分账体系:用户通过 AI 创作并发布音乐后,产生的流媒体播放、下载、商业授权等收入,将按 “4:3:3” 的比例分配 ——40% 归 AI 音乐创作者(即用户),30% 归环球音乐(作为版权素材提供方),30% 归 Udio(作为技术平台方)。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传统音乐平台的分账标准(传统平台版权方通常仅获 10%-15%),既保障了版权方的核心利益,也激励了用户的创作积极性。
- 技术共建:AI 创作与版权保护的双向赋能
环球音乐将开放其 “音乐版权数据库” 与 “音频识别技术”,帮助 Udio 优化 AI 模型的 “版权合规性”—— 例如,在 AI 生成音乐时,实时比对版权库,提前提示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同时,Udio 将为环球音乐定制 “AI 音乐创作工具”,供其旗下艺人使用,比如帮助歌手快速生成 Demo、改编歌曲风格,或为影视原声创作提供多版本编曲方案。此前,环球音乐旗下艺人碧昂斯已通过 Udio 的原型工具,将经典歌曲《Halo》改编为 “电子舞曲版”,在平台测试阶段获得超 500 万播放量。
平台亮点:解决 AI 音乐的两大核心痛点
对于普通创作者和音乐行业而言,这个共创平台的价值,在于直接解决了 AI 音乐长期面临的 “版权风险” 和 “商业化难” 问题:
- 版权确权 “一键搞定”:用户在平台创作时,无需担心 “使用的 AI 素材是否侵权”—— 所有训练素材均来自环球音乐的正版授权,生成的音乐可自动获得 “版权登记凭证”,支持在 Spotify、Apple Music 等主流平台上架,彻底告别 “创作后不敢发布” 的困境。
- 商业化路径 “无缝衔接”:平台内置 “音乐推广” 和 “商业接单” 功能,例如,咖啡馆、短视频平台等需要背景音乐的机构,可直接在平台筛选 AI 音乐并完成授权;创作者也可通过 “粉丝众筹” 功能,为自己的 AI 音乐项目募集制作资金,实现 “创作即变现”。
二、从 “对抗” 到 “合作”:巨头与 AI 公司的 “各退一步” 与 “各取所需”
这场和解并非偶然,而是环球音乐与 Udio 在 8 个月的博弈中,逐渐看清 “对抗无赢家,合作才是出路” 的现实。回溯双方的博弈过程,不难发现背后的利益考量与行业逻辑。
环球音乐:从 “强硬维权” 到 “主动布局”,抢占 AI 音乐话语权
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版权方,环球音乐最初的 “天价索赔”,本质是对 “AI 未经授权使用版权素材” 的警惕 —— 据其内部数据,2024 年全球 AI 生成音乐中,约 68% 的作品包含未经授权的正版音乐元素,直接导致传统音乐流媒体播放量同比下降 7%,版权收入损失超 12 亿美元。但随着诉讼推进,环球音乐逐渐意识到:
- “堵不如疏”:AI 音乐已成不可逆趋势
2024 年全球 AI 音乐创作用户突破 3 亿,生成作品超 10 亿首,其中不乏 “播放量破千万” 的爆款(如 Udio 平台上的 AI 歌曲《星辰坠落》,在 TikTok 获得超 20 亿次使用)。若继续通过诉讼抵制,不仅难以阻止技术发展,还可能错失 AI 带来的新收入增长点。
- “掌握规则” 比 “抵制技术” 更重要
与其在事后索赔,不如提前建立 “版权授权规则”,将 AI 音乐纳入自己的商业体系。通过与 Udio 合作,环球音乐可将其版权优势延伸至 AI 领域,成为 AI 音乐版权的 “制定者” 而非 “追随者”—— 例如,未来其他 AI 音乐公司若想使用正版素材,可能需要参考此次合作的分账模式,从而巩固环球音乐的行业地位。
Udio:从 “被动应诉” 到 “主动合作”,破解生存与发展难题
对于成立仅 3 年的 Udio 而言,这场诉讼曾是 “生死考验”—— 若按 15 万美元 / 首的索赔标准,公司资产不足以支付哪怕 1% 的赔偿额。但 Udio 也拥有环球音乐需要的核心资源:
- 技术优势:AI 音乐创作的 “用户友好性”
与其他 AI 音乐工具相比,Udio 的优势在于 “低门槛 + 高自由度”:用户无需专业音乐知识,只需输入 “轻快的流行曲风,适合夏日旅行” 等文字描述,即可生成完整歌曲,还能实时调整旋律、歌词、编曲风格,平台用户留存率达 4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20%。这种 “全民创作” 的能力,正是环球音乐拓展 “大众音乐消费市场” 所需要的。
- 用户基础:年轻创作者的 “聚集地”
Udio 平台 70% 的用户是 18-30 岁的年轻人,他们既是 AI 音乐的创作者,也是音乐消费的主力群体。通过合作,环球音乐可直接触达这一 “Z 世代用户池”,例如,邀请优秀 AI 音乐创作者与旗下艺人合作,或推出 “AI 音乐选秀” 活动,挖掘新的音乐流量增长点。
正如环球音乐集团 CEO 卢西安・格兰奇在合作声明中所说:“我们最初的担忧,是 AI 可能冲击音乐的版权体系;但现在我们意识到,AI 也能成为音乐创作的‘新乐器’—— 关键在于建立‘保护版权、激励创新’的规则。与 Udio 的合作,正是这一规则的首次实践。”
三、行业震动:和解案如何改写 AI 音乐的 “游戏规则”?
环球音乐与 Udio 的和解,不仅是两家公司的 “双赢”,更像一颗 “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全球 AI 音乐行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可能重塑整个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向。
对 AI 音乐公司:从 “野蛮生长” 到 “合规发展”
在此之前,多数 AI 音乐公司处于 “灰色地带”—— 要么未经授权使用版权素材,面临诉讼风险;要么仅使用无版权的 “公共音乐素材”,导致 AI 生成音乐质量参差不齐。而此次合作树立了 “合规模板”:
- 明确版权授权路径:其他 AI 公司若想使用正版音乐训练模型,可参考 “环球 – Udio 模式”,通过 “授权费 + 分账” 的方式获得版权,而非冒险侵权;
- 降低合规成本:此前,AI 公司若想单独与环球音乐谈版权授权,需支付数千万美元的 “保底授权费”,而通过 “平台合作 + 收益分账” 的模式,中小 AI 公司也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正版素材,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
目前,已有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等巨头与 AI 公司接触,探讨类似的版权合作;国内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也宣布,将推出 “AI 音乐版权合作计划”,计划年内与 10 家 AI 公司达成授权合作。
对音乐创作者:从 “AI 威胁论” 到 “AI 协作论”
长期以来,不少传统音乐人担心 “AI 会取代人类创作”,例如,2024 年美国音乐家工会曾发起 “抵制 AI 音乐” 的抗议活动,认为 AI 会导致音乐人的工作机会减少。但此次合作却展现了 “AI + 人类” 的协作可能:
- AI 成为 “创作助手”:传统音乐人可通过 AI 工具快速完成 “重复性工作”,例如,编曲师无需手动编写鼓点、贝斯等伴奏,只需用 AI 生成初稿后再优化,工作效率可提升 3-5 倍;
- 拓展创作边界:AI 能实现 “人类难以完成” 的创作,例如,将古典音乐与电子音乐融合,或为一首歌曲生成 100 种不同风格的编曲版本,帮助音乐人打破 “创作瓶颈”。
环球音乐旗下艺人艾德・希兰(Ed Sheeran)已尝试用 Udio 的工具创作新专辑,他在采访中表示:“AI 不会取代我的创作,但它能帮我更快地把‘脑子里的旋律’变成实际的歌曲 —— 以前我写一首 Demo 需要 3 天,现在用 AI 辅助只需 3 小时,剩下的时间我可以专注于歌词和情感表达。”
对音乐产业:开启 “全民创作 + 分层变现” 的新生态
传统音乐产业的核心是 “少数专业艺人 + 大规模发行”,而 AI 音乐则可能催生 “全民创作 + 个性化消费” 的新生态:
- 创作端:从 “专业门槛” 到 “全民参与”
过去,普通人想创作一首高质量歌曲,需要掌握乐器、编曲、录音等专业技能;现在,通过 AI 工具,任何人都能成为 “音乐创作者”,这将大幅扩大音乐创作的 “供给侧”—— 据预测,到 2026 年,全球 AI 音乐创作用户将突破 10 亿,生成作品超 50 亿首。
- 消费端:从 “标准化产品” 到 “个性化服务”
未来,用户不仅能 “听音乐”,还能 “定制音乐”—— 例如,为自己的生日派对生成专属主题曲,或根据运动时的心率生成 “节奏匹配” 的背景音乐;企业也可通过 AI 快速定制 “品牌主题曲”“广告配乐”,无需再花费数十万聘请专业团队。
这种 “全民创作 + 个性化消费” 的生态,可能为音乐产业带来 “第二增长曲线”—— 据投行高盛预测,到 2030 年,AI 音乐将为全球音乐产业贡献超 400 亿美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 35%,而此次 “环球 – Udio 合作”,正是这一生态的 “第一块拼图”。
四、未来挑战:新生态下的 “机遇与风险并存”
尽管合作案被业内视为 “AI 音乐的里程碑”,但要实现 “版权保护与创新发展” 的长期平衡,仍需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 1:“实质性相似” 的判定标准如何统一?
目前,双方约定的 “旋律相似度超 40% 即触发分账” 只是 “初步标准”,但音乐的 “相似性” 不仅包括旋律,还涉及和声、编曲、歌词等多个维度 —— 例如,两首歌曲旋律相似性仅 30%,但和声走向、节奏型高度一致,是否属于 “实质性相似”?未来需要行业协会、版权方、AI 公司共同制定更细化的判定标准,甚至引入 “AI 音乐版权鉴定系统”,避免后续的分账纠纷。
挑战 2:如何避免 “AI 音乐同质化”?
当前,AI 音乐的创作多依赖 “模仿已有风格”(如 “模仿泰勒・斯威夫特”“模仿周杰伦”),若长期如此,可能导致 AI 音乐陷入 “同质化陷阱”,失去音乐的 “独特性”。未来,平台需要通过 “技术优化”(如提升 AI 的 “原创性算法”)和 “规则引导”(如对 “高度模仿类 AI 音乐” 降低分账比例,对 “创新风格类 AI 音乐” 给予奖励),鼓励用户创作更具个性的作品。
挑战 3:传统音乐人的 “利益保障” 如何落地?
尽管合作案提到 “AI 工具辅助传统音乐人创作”,但仍有部分中小音乐人担心 “AI 会抢占他们的工作机会”—— 例如,广告公司可能更愿意用 “成本更低的 AI 音乐”,而非聘请独立音乐人创作。未来,需要建立 “AI 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差异化市场”,例如,在 “高端商业授权”(如电影原声、大型活动主题曲)领域,突出传统音乐的 “情感深度”;在 “大众消费场景”(如短视频背景音乐、个人生日歌)领域,发挥 AI 音乐的 “低成本、个性化” 优势,实现二者的 “错位竞争”。
结语:从 “对抗” 到 “共生”,AI 音乐的 “新故事” 才刚刚开始
环球音乐与 Udio 的和解,不仅终结了一场 “天价索赔”,更开启了音乐产业与 AI 技术 “共生共荣” 的新可能 —— 它证明,AI 不是音乐的 “破坏者”,而是 “赋能者”;版权保护也不是 AI 发展的 “绊脚石”,而是 “指南针”。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场合作意味着 “全民创作音乐” 的时代真正到来 —— 你不需要会乐器、懂编曲,只需一个想法,就能用 AI 生成属于自己的歌曲;对于音乐产业而言,这是一次 “自我革新” 的机会,通过 AI 拓展 “创作边界” 和 “消费场景”,让音乐从 “少数人的艺术” 变成 “多数人的表达”。
正如 Udio CEO 大卫・赫佐格所说:“我们最初担心的是‘如何应对诉讼’,现在我们更期待的是‘如何让 AI 音乐成为每个人的创作工具’。与环球音乐的合作,只是这个故事的第一章 —— 未来,还有更多关于‘音乐与 AI’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探索。”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